圆桌讨论:Web3的物理世界延伸,开放智能硬件与去中心化应用的融合

圆桌讨论:Web3的物理世界延伸,开放智能硬件与去中心化应用的融合

10月23日,由万向区块链实验室主办的第十一届区块链全球峰会圆满结束。会上,物联网智库创始人&OI Capital联合创始人彭昭担任主持,与Arkreen联合创始人Leo Lin、Gonka联合创始人Daniil Liberman、以太坊应用联盟(筹)&山海坞发起人Audrey Tang、以太坊基金会联合执行董事Tomasz K. Stańczak围绕《Web3的物理世界延伸:开放智能硬件与去中心化应用的融合》主题展开了圆桌讨论。

图片

彭昭(主持人):大家下午好!欢迎来到这场激动人心的最终讨论,主题是“Web3.0 向现实世界的延伸”,也就是 Web3.0 与去中心化应用的融合。我是彭昭Ivy,物联网智库的创始人,也是OI Capital的联合创始人。在过去十年中,我一直在关注这一转变,探索数字技术如何改变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如何影响实体世界。现在,我认为我们正处在一个关键节点——Web3 终于与现实世界相遇。今天,我们邀请到了引领这一融合的杰出专家。

请每位嘉宾简要介绍一下自己和所在的组织。

Leo Lin:大家好!我是Leo Lin,Arkreen的联合创始人。Arkreen是一家能源项目开发公司,我们专注于全球可再生能源资源,例如太阳能板、电池等,并尝试利用链上协议来管理这些能源资产。我个人致力于推动物联网与区块链的融合创新,并深化相关区域的生态系统建设。

彭昭(主持人):很荣幸能在此探讨这个非常有趣的话题。我知道农业领域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稍后我们会进一步讨论。

Daniil Liberman:我是Daniil Liberman,Gonka AI的联合创始人。我们最初的构想是,人工智能可以借助区块链技术,为未来的去中心化人工智能构建基础设施。我们的目标是实现服务的开放、自由获取,让所有人都能平等地使用人工智能。

彭昭(主持人):欢迎Daniil!

Audrey Tang:大家好!我是Audrey Tang。目前我们正在筹备以太坊应用联盟,旨在联合以太坊生态系统中的各方利益相关者——无论是机构、基础设施提供方还是各个应用项目——共同构建在非营利性基础上的协作网络。同时,我们也与多所大学和社区合作,共同支持以太坊应用生态的发展。目前我们也在关注开放硬件及其市场应用的多个方面,开源硬件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也正在筹备一些针对开源硬件的工作组,非常高兴能与各位专家和观众探讨这些议题。

彭昭(主持人):谢谢Audrey。Tomasz,我知道您之前做了非常精彩的演讲,能否再简要介绍一下自己?

Tomasz K. Stańczak:大家好!我是 Tomasz K. Stańczak,来自以太坊基金会,担任执行董事。我认为,未来十年以太坊基金会将围绕开源硬件、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展开大量讨论。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的协调将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方向。我们看到许多创始人正在利用这一技术构建物联网生态系统,特别是围绕开放硬件这一主题,即构建完全可验证、开放的堆栈,以确保我们未来的隐私安全以及参与全球经济的能力。

彭昭(主持人):正如各位所见,我们汇集了所有圆桌成员。现在让我们正式开始讨论。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当我们谈论Web3.0向物理世界扩展时,这具体意味着什么?它与传统物联网有何不同?与智慧城市计划又有何区别?

Tomasz K. Stańczak:部分原因可能在于我们延续了多年前的对话,而这一对话本身也在不断演变,并融入了人工智能的元素。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多重新定义这一类别、以及区块链与物理设备如何运作的机会。我们已经看到一些成功的去中心化物理基础设施案例,例如各类网络项目,这重新点燃了人们对该领域的兴趣。因此,我认为这与我们过去的讨论并无太大区别。现在我们谈论的物联网更多涉及具身人工智能、传感器及其融合。我们越来越需要去中心化的数据,以便链上人工智能能够使用这些数据、做出决策并从中学习。所有组件已经具备,现在终于得以整合。

彭昭(主持人):这是一个从底层出发的视角。Audrey,请讲。

Audrey Tang:我认为最重要的区别在于,传统物联网和智能设备往往是集中式的,而我们讨论的开放硬件具有分布式的特性。我想大家还记得最近发生的事情,比如前几周AWS宕机导致许多服务中断——实际上全球近半服务都受到了影响。而当时,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分布式系统(特别是以太坊)运行的非常稳定且可持续。这就是分布式的优势。传统方式中,无论智能设备多么智能,智慧城市或物联网技术往往由单一公司或组织高度集中控制。而分布式的核心价值在于避免单点故障,这正是它与传统方式的根本不同。

Daniil Liberman: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审视当前阶段的对话:一是财务角度,二是控制、隐私和数据的角度。

在讨论Web3的物理环境时,去中心化网络能带来什么?当前基础设施的现状如何?从财务角度看,这涉及数百万甚至数千万的散户投资者,他们相信未来会使用的产品,因此会用真金白银为这些项目的早期阶段提供资金,而不是像传统投资机构那样只资助最终产品。Web3(区块链技术)显然可以为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帮助。

从隐私角度看,一旦我们接入人工智能,我们都希望使用不同的智能体。这些智能体不仅是工具,还将成为平等的参与者,参与不同服务的市场。但问题始终在于:谁在控制这些代理的决策权?它们对结果的影响有多大?例如,赋予代理在市场上行动的能力、访问银行账户、决定饮食、提供医疗保健等。这些决策将由代理完成,而不是我们自己。我们不会直接看广告,因为代理会替我们筛选,决定什么对我们最有利,因为它们有更多数据点可供分析。那么我们是否能完全信任这些代理为我们做决策?还是不能信任,因为它们可能被某些有自身利益的人操控,试图让我们购买特定的服务和产品?这是一个大问题。而Web3文明可以为这个问题提供答案:谁控制着人工智能代理背后的决策?这些决策将真正嵌入到物理世界中。因为汽车将配备自动驾驶功能,它们将参与提供服务;遍布各处的摄像头将由智能体分析。我们正在迈向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去中心化可能是对抗服务提供者自私行为的解决方案。因此,从用户的角度来看,信任至关重要。我们稍后可以再讨论代理机构的问题。

彭昭(主持人):那么,Leo,你对传统物联网设备与新型设备之间的差异有何看法?

Leo Lin:过去几年,我们看到Web3技术和社区协调正试图扩展到现实世界,尤其是实体基础设施。如果我们谈论大型物联网应用或智慧城市项目,通常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模式,由企业或政府主导,筹集大量资金,耗时较长。但近年来,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去中心化物理基础设施网络”(DePIN)。他们利用全球社区协调和激励模型来建立和拥有这种实体基础设施,这是一种非常吸引人的方式,通过自下而上的社区驱动模式来获得效率并由社区管理。现在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时刻。

最近,我们在Token2049新加坡大会中看到以太坊也大量讨论开放性话题,并将其作为长期主要终点,以推广开源可行方案。这非常好,能够鼓励社区参与创新,探索如何将Web3技术与当地需求相结合,利用现有公用事业资源构建更多有价值的基础设施。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替代方案:使用硬件、开放硬件,创造更多有价值的物理基础设施并应用于实地。

彭昭(主持人):是的,所以你们目前处于预发布阶段,尚未正式推出,更像是向社区提出的协作提案。我同意你的看法,Leo。我认为“开源硬件”是一个比“DePIN”更好的名字,因为DePIN太长且包含太多关键词,通常不易理解。

我的问题是:现实世界中有哪些最具说服力的例子?你现在看到了什么?

Leo Lin:云已经创造了价值,因此我们看到许多有价值的用例,通过硬件与Web3结合,展示了实际价值和成果。例如领先的Helium项目,他们用50万社区用户在全球部署了100万个LoRa基站,建立了物联网连接基础设施。示范项目包括车辆数据、能源设备、使用iPhone监控能源资产、气象站等。整合气象数据使预测更准确;部署实时动态定位这类专业设备,提供高精度天空定位服务。除了这些基础硬件,我们还看到越来越多的行业不再是传统单一领域。这些行业也在考虑使用Web3技术,结合硬件部署更多有趣的应用程序。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旅程,涉及去中心化操作系统和通信协议。

彭昭(主持人):接下来有请Daniil。我想多谈谈人工智能,正如你提到的,关于如何控制智能体。我的问题是:你能谈谈开源硬件领域的例子吗?以及人工智能整合将如何改变开源硬件领域?

Daniil Liberman:这是个非常棒的问题。我脑海中有很多例子,最明显也最令人兴奋的就是机器人。机器人将无处不在,提供各种服务。也许30年后每个人都会拥有一个机器人。当我们走到那一步时,会发现很多机器人的核心是背后的计算机,它能做出决策,并能访问人类所有的知识——这些知识将存在于云端。因此,既要建造实体物体(如机器人汽车、摄像头、灯光),它们都由人工智能控制,能够理解环境。这正是物联网过去所承诺的,而现在因为人工智能,它们可能成为现实。智能控制需要在特定位置访问设备,这改变了一切。这种改变的程度可能意味着它补足了物联网承诺缺失的部分。

机器人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如果我们与机器人交谈,它会理解我们,知道我们的一切,包括我们的过去。这种互动很可能需要机器人记住我们面前的这些东西。如果我们希望这些数据私有,就必须获得访问私有数据的权限,例如机器人业务等。去中心化是基础设施的关键。我认为这适用于所有领域,甚至超越机器人,例如通信卫星、卫星电源、分散式物理基础设施、移动电源等。可能在旧金山、洛杉矶、纽约建造专门的5G 移动网络,由用户提供动力——这些用户购买了硬件,而区块链技术作为其背景。人工智能正在推动这一进程,朝着越来越多的应用发展。我怀疑当越来越多的设备围绕我们时,我们是否会开始称之为“机器人应用”。

彭昭(主持人):Audrey,你对开放硬件的价值有何看法?你是否看到了具体的应用?能否分享更多关于以太坊应用联盟的使命?它还很新。

Audrey Tang: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有很多应用案例,在各领域包括存储层,比如Filecoin和Arweave等。但整体仍然处于早期阶段,我们需要更多开放性——开放的堆栈、开放的框架来连接和协调各方面,像不同设备之间的协调、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如激光雷达、摄像头等)需要建立更加开放的框架让彼此之间相互通信与协调。而放眼未来,我们可以预见更多关于机器人技术或人工智能的成果,将带来数十亿新设备接入链上,这正是我们所设想的未来。这就是为什么对以太坊来说,开源硬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如今全球人口总量是80亿,但新硬件、机器人等各类设备以及人工智能代理将带来超过百亿甚至千亿级新的智能ID接入链上。无论我们使用什么,都将带来更多数据和变化。因此,对以太坊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需要更多关于开放硬件的讨论。

正如我们之前所说,以太坊应用联盟是一个非常开放的组合,面向整个社区的利益相关者。比如目前,我们即使在市场蓬勃阶段,很多社区、开发者教育以及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各项活动都面临着巨大挑战。而未来市场低迷期甚至会更加艰难。如果我们想要建立完整的应用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增长,就需要支持更多各地区的开发者教育和应用发展。因此,我们希望将整个以太坊生态中的利益相关者聚集起来,建立更结构化的公共物品资金支持方式,比如建立资助池以支持全球各地开发者教育和社区,通过创业者教育和影响力拓展加速其应用生态发展——无论是在硬件端还是软件端。这就是是以太坊应用联盟的主要目标:建立结构性资金支持方式,支持更多社区、教育和各项活动,用以加速应用发展,形成可持续性的循环结构,稳固地支持整个以太坊应用生态系统。

彭昭(主持人):Tomasz,你有没有见过任何有趣的开源硬件应用,无论是在你的领域生态系统还是其他领域?你们如何确保在这一领域硬件的完整性?因为可能存在一些故障或错误操作。

Tomasz K. Stańczak:目前我看到湾区的一些项目正在尝试机器人养老院。通常,西方公司会购买Unitree机器人,贴上自己的标志,谈论发展机器人技术。这是因为他们想进入这个领域,但他们知道主要产品可能是通过应用链实现的协调。他们需要机器人来吸引大量关注——这招很管用。如果你来参加活动,带上机器人,它们会工作、行走、向人们挥手、跳舞,这很有效。所以我认为这还处于早期阶段。

机器人技术的协调工作——协作机器人(机械臂,可以做咖啡、帮忙做饭)——可能看起来不那么花哨,但它可能形成一种经济,一种自动售卖机式的经济,可以很容易地复制并在区块链上获得资金支持。因此,投资于特许经营的部署及相关项目,这些项目看似独特,但仍处于早期阶段。机器人集群的协调工作,比如“湾区开放思维项目”,我认为我们正处于这样一个阶段:必须真正让团队与创新者、创业公司、建设者共同生活,他们理解区块链,这将是许多奇妙创新的开端,也是非常棒的一代应用。

在互联网领域,目前它才刚刚起步。我认为这对许多人来说非常鼓舞人心,尤其是那些现在加入区块链领域的人,他们会说“我可以做一些有趣的事情,而且没有人做过”。现在很多创始人会认为要么没人做这个,因为这些东西行不通,要么觉得太难了还没准备好。但事实上,现在所有关注它的人都还处于早期阶段,一切都还很笨拙,就像机器人一样。机器人制造商们也面临着自己的难题。开源机器人系统并不多,比如ROS(机器人操作系统)目前尚未过多融入区块链领域。因此,任何加入并推动这一领域的人,都将受益于大量关注以及该领域的思想领导力。也许在一两年或三年内,这是主要的事情。我们该怎么做?因为时间还早,所以我认为只要有来自以太坊基金会的轻微推动,就能起到很大作用。

所以说,来到这里并说要与人建立联系——可能是在湾区或旧金山,哪里有非常棒的人工智能人才和创业环境;我连接了上海、杭州和深圳;我联系了金融团队,他们正在寻找建筑商;香港有很多资金支持创新。所以我们的角色就是建设社区,告诉人们“这是你们的时代,现在是建设的时代,它即将到来”。有很多坚定的支持者,我们喜欢谈论开源硬件。人们问深圳正在制造什么,以及世界各地都在制造什么?这就是以太坊基金会的职责:连接、监测趋势,并思考真正重要的事情。因为我们清楚地看到分工:机器人生产协调、机器人融资、从机器人中获取收益——也就是农业、餐食准备,也许是未来基础的医疗保健。所有这些都即将到来,并且都将实现盈利,这将是零成本经济和协调的办法。有很多输入。

彭昭(主持人):非常有趣的内容。我想知道有多少观众正在从事硬件开发、艺术创作、硬件开发或开放硬件相关话题?在做硬件开发的请举手。如果你从事相关工作,或者有相关的工作机会,也许你可以稍后准备你的问题。

在本次小组讨论快要结束时,让我们聊聊经济学是如何运作的?当涉及到实体资产和维护时,有哪些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正在兴起?

Leo Lin:基础设施需要资本支出(CAPEX)来部署和维护硬件,还需要运营支出(OPEX)和现场人员。过去我们称之为集中化的物理基础设施,通常由大型机构(如企业或政府)主导投资。但如今我们看到Web3模式可以利用社区的力量,通过社区协调——我们称之为社区建设者——他们可以购买、部署和维护硬件。通过这种方式,将初始阶段外包。

作为OPEX,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我们认为这是一种补充解决方案,帮助整个社会加速数字化转型。因为我们认为Web3之后一切都会数字化,但这需要花钱和时间。而Web3模式或跳跃模式可以帮助加速数字化转型,因此这种模式非常有价值。

另外,共享经济一旦网络规模扩大、需求侧增加、使用量上升,你就会消耗更多效用,总价值也会增加。因此,共享经济对这些方面非常有价值。此外,社区审计协调模式确实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加速数字化和转型。

彭昭(主持人):直接进入最后一个问题:请谈谈你对未来三到五年的看法。你如何看待开源硬件的未来?

Daniil Liberman:我认为未来三到五年内,我们将会看到人工智能芯片的创新,这些芯片专注于模型推理和训练。我们认为比特币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金融框架,为建设基础设施(如数据中心、芯片、数字运算)的人提供资金。在某种意义上,这使得某些传统芯片变得毫无用处,因为这就像是浪费。但去中心化人工智能的未来会是大量芯片位于数据中心,然后是设计这些芯片的架构。这些芯片可以获得大量资金,资金来自类似的去中心化金融框架,就像比特币的融资方式用于生产ASIC芯片一样。所以我预期的是,在未来五年内,我们能见证真正的竞争——开源协议的竞争,以及去中心化开放市场的竞争。即网络芯片的竞争、人工智能网络的芯片竞争。我们实际上要超越并竞争,要超越目前市场上的领头羊,比如英伟达。如果生态系统是去中心化的市场,是区块链的自由市场,我们将制定协议,为这些芯片的研发提供资金。

Audrey Tang:正如之前所说,我们还处于整个智能设备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的初始阶段,我认为在接下来的五年里,将会有数十亿台设备接入网络和链上,并带来更多数据。因此,我们现在仍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建立开放的协调机制、覆盖整个生态系统的开放标准、推动各类开放协作(针对不同设备)非常重要。毕竟我们不想重新回到传统的数据和设备护城河时代,所以区块链技术应运而生。

基于开源和开放的准则,我们可以在彼此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叠加与前进,推动整个扩展向前发展。而处于目前早期阶段的我们,构建整体的开放性标准和相互开放的协调机制至关重要。

同时,经过过去十年的发展,整个以太坊生态系统中基础设施已趋于完善,可用性巨幅提升,拥有各个层面的基础设施、中间件和工具等,可供应用无缝调用与构建,已经到了可以支持真实世界大规模应用部署的阶段。因此,未来十年是绝佳时机,可以开发与构建更多应用。让我们共同协作,创造和支持大规模应用的到来。

Tomasz K. Stańczak:未来三年,以太坊所有致力于开源硬件的项目都将完全开源、可验证,可能会受到广泛关注,并获得大量资金支持——甚至来自Vitalik本人。所以我非常看好这些项目。

第二件事是大规模数据收集的解决方案,即集中式数据收集用于训练机器人,以放大数据、用于训练人工智能模型,从人类那里收集数据(如语音数据、动作数据、传感器数据等)。这可能会推动很多人工智能项目的发展。在未来几年,将机器人(协作机器人)接入网络,实现支付和收益收集,例如从机器人出租车、农业、劳务服务和日常服务中收集。这些都会被视为现实世界资产,供你们的后代使用。

来源:万向区块链